前言
一般人在進食之後,食物在消化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葡萄糖,胰臟感受到葡萄糖的刺激,就會分泌「胰島素」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,轉換成能量,讓我們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進行各種活動。 但如果身體缺乏胰島素,或是細胞無法使用胰島素、產生了「胰島素阻抗」,血液中的糖分就無法進入細胞中,造成身體缺乏營養,同時傷害血管,就形成了「糖尿病」。
糖尿病成因
造成糖尿病原因很多:
胰島素分泌不足
胰島素作用是令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而產生能量,一旦分泌不足會令葡萄糖積聚在血液中不能進入肝臟、肌肉、脂肪等細胞,令血糖過高,由小便排出,造成糖尿。
胰島素阻抗
身體器官對胰島素的功能產生抗拒,血糖不能進入肝臟、肌肉和脂肪等細胞,導致血糖過高,並由小便排出,造成糖尿。
跟心血管疾病、代謝綜合症、肥胖症、脂肪肝等有密切的關係。
糖尿病的症狀
血糖失控可能導致的併發症
99% 導致糖尿病併發症
15%視力下降,甚至失明
10-20% 的 糖尿病患者有腎衰竭
50% 的糖尿病患者死於血管疾病
肢端壞死是導致中老年人致殘致死主要原因
慢性併發症
在慢性併發症方面,可分為兩種類型。
大血管病變
糖尿病患者不只血糖高,亦容易導致三酸甘油脂與低密度膽固醇 (LDL-C) 增加,使血管發生粥樣硬化,容易出現栓塞、病變,進而提高中風、高血壓,或是心肌梗塞的風險。
小血管病變
小血管病變指的是微血管因糖尿病受損,常見的病變部位是眼部、腎臟,以及神經系統。
-
眼部:視網膜病變
視網膜遍佈微血管,一旦微血管因糖尿病而受損,患者容易疲倦、眼部搔癢、視力模糊,嚴重時可能失明,或罹患青光眼、白內障等眼疾。
-
腎臟病變
高血糖亦可能使腎臟的微血管發生硬化,損傷腎功能,嚴重時更可導致腎衰竭、尿毒症。如檢測時發現尿蛋白排出量增加,很可能已經引致腎臟病變。 -
神經系統病變
由於血液會攜帶氧氣,當微血管產生病變、血流減少,神經也會發生缺氧,依神經種類不同出現各種症狀。🔸 感覺神經:手腳發麻、觸覺與冷熱感遲鈍、平衡感變差
🔸 自主神經:皮膚乾燥、排汗異常、排尿無力甚至失禁、性功能障礙
🔸 運動神經:手指、腳趾靈活度降低,肌肉無力、萎縮
-
口腔病變
當血液循環不佳,人體免疫力就會下降,唾液分泌也會減少,造成口腔細菌數量增加,甚至引發牙周病。
情況嚴重的牙周病也可能增加人體對胰島素的阻抗性,令血糖控制不易,加劇糖尿病導致的血管病變情況,兩種疾病形成惡性循環。
急性併發症
不論一型或二型患者,若是血糖控制不佳,就可能出現高血糖狀態;反之控制過量,卻會引發低血糖症狀。
高血糖狀態
-
酮酸血症
患者有脫水、皮膚乾燥、腹部不適、意識不清等症狀,24至48小時內若未及就醫,就會有生命危險,俗稱「酮酸中毒」。 -
高血糖高滲透壓症
當體內血糖、血液濃度與滲透壓逐漸升高,患者會有脫水、意識不清的症狀,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。
主要發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。
低血糖狀態
-
發生低血糖時,患者會有暈眩、心悸、發抖、噁心、冒汗等徵兆,嚴重時甚至會意識不清、休克、成為植物人,甚至死亡。
資料來源 :
1) 香港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
2) 香港糖尿聯會
3) 台灣早安健康新聞中心
4) 台灣 iHealth健康報
5) 台灣 HeHo Health and Hope
糖尿病類型
糖尿病可分為三種類型:
-
第一型糖尿病
第一型主要是先天基因問題令胰島素分泌不足,大多在年幼時已發病,需靠注射胰島素控制。
-
第二型糖尿病
第二型是最常見類型,是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致:例如毎日坐辦公室少走動、鍾情大魚大肉、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、晚睡、少運動大肚腩;遺傳都是原因之一。
-
妊娠糖尿病
懷孕期間因為胎盤產生的荷爾蒙加上遺傳因素、生活習慣導致胰臟不能製造足夠胰島素而引起。特別留意懷孕期間體重急增、家族糖尿病史也會增加風險,資料顯示大約5%孕婦會出現暫時性糖尿病,通常會於分娩後康復,不過卻大大增加將來罹患二型糖尿病機率。